(一)
2003年春天,萬物復蘇。冉存英想幫助兒子和他一樣的“孤獨孩子”的信念,像春芽一樣在心頭滋長。
冉存英從對兒子的訓練中看到了希望。她想到那些同病相憐的家庭,想到那些求醫無門求學無路的遭遇,就決定尋找“拯救術”,創辦一個“特殊機構”,幫助兒子和更多像兒子這樣的孩子們,讓他們有學??缮?,有未來可期,不至于成為被甩出軌道的“孤獨星星”。
可是想來簡單,做起來又談何容易?無資金、無老師、無場地,怎么辦?無經驗、無設施、無學生,又怎么辦?
冉存英被堅定不移的信念支撐著。她要破釜沉舟!她要全力以赴!她和愛人從原來企業買斷了工齡,用這筆“工齡錢”打底,把所有家當全部投入到特殊教育機構的籌建上來。
其實在漫漫求醫路上,他們已為兒子治病花掉了所有積蓄。她只有四處找親友東借西湊,可有時好話說了一籮筐,人家就是分文不借。
冉存英談到當初的艱難時,記者看見她眼眶里淚水打圈。她說:“曾經借得一些親友都不敢和自己見面了,怕我一開口就是借錢。”
當時國內真正了解孤獨癥的人不多。1982年全國才有首例孩子,冉存英是宜昌涉足這個領域最早的人。如果不是兒子得這病,她也不會“陷入孤獨”。
她想,要辦這樣的特殊培訓機構,先要找到特別有愛心的老師??墒撬楸閱柋榱酸t院和各種教育培訓機構,根本就找不到“懂孤獨癥的人”。
(二)
冉存英打起了丈夫妹妹譚寧的主意,動員在廣州幼兒園上班的姑妹辭職回來,同她一起干,幫她打下手。譚寧毅然決然回到宜昌。
她的遭遇得到了很多身邊人的同情和幫助。同學宋家梅站了出來,愿意跟她一起從事孤獨癥教育康復事業,陪她一起辦機構,后來又招了一位教師,成了志同道合的人。就這樣,湊了68000元錢,4個人成了宜昌最早的孤獨癥特殊教育機構“創始人”和“合伙人”。
培訓場地又是一件頭疼的事。冉存英四處打聽,找到時任宜昌市殘聯副理事長、“宜昌好人”李廣佳??吹綕M臉淚痕的冉存英,李廣佳熱心快腸地幫她四處打聽,可不是租金太高就是條件太差,始終沒有落實合適的場地。
李廣佳深深嘆了一口氣說:“孩子,你太不容易了。我家有一層樓,你干脆到我家來,免費用,我不要錢。”欣喜若狂的冉存英,拉著李廣佳老人的手連聲說謝謝。
2003年初冬,雖然寒風刺骨,但冉存英心里卻熱乎乎的。她背著兒子,帶著3個老師,坐船過江幾十里路找到李廣佳的民房。這是一棟農村三層樓房,是李廣佳為了救助流浪殘疾人變賣城區房屋換來的。一、二樓住滿了殘疾人。三樓80平方米的房間免費給冉存英辦孤獨癥特殊教育培訓機構。
雖然條件極其艱辛,但冉存英干勁十足。她既當“頭兒”又當老師,經常一天只睡3個小時。為了買到經濟實惠的訓練器材,她和譚寧跑到南京滿街找,住15元的旅社,忍著蚊叮蟲咬,難以入睡只能“數數到天亮”。她們坐公交車、扛訓練器材,輾轉上千公里將器材搬回宜昌。拼的就是一股勁,一心想著要把特訓機構弄出一個樣子。
她帶著3個老師啃書本、學知識,不僅入了“孤獨門”,還分別拿到了武漢特殊教育資格證。
(三)
孤獨癥孩子雖然孤獨,但真要讓家長送到冉存英這里來培訓,他們卻又顧慮重重。冉存英說:“當時社會上都不知道什么是孤獨癥,有的家長也不知道孩子的癥狀屬于孤獨癥。更何況,別人也不相信我,誰愿意把孩子送到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來?”
怎么辦?她們開始進行孤獨癥科普知識宣傳。辦法有點土,一張嘴兩條腿,廣泛宣講呼吁全社會關注孤獨癥兒童。
這時,有一個跟星星類似癥狀的4歲小孩雯雯,她媽媽相信冉存英,把孩子送來了。除了兒子星星,雯雯成了第二個接受特殊培訓的“學生”。
3歲的龍龍有孤獨癥狀,但媽媽一直在觀望。冉存英動情地說:“我錯過了星星的最佳康復訓練期,不能讓龍龍錯過!”她一趟又一趟跑到龍龍家,每次來回四個多小時,都不厭其煩。見龍龍媽媽抱著孩子哭,她也陪著一起哭。她邊哭邊勸導,希望送孩子進行康復訓練。
這樣連續跑了8次,她仍沒放棄。第9次約好了家訪,但龍龍媽媽有事出了門,她和另一位老師在小區等待時突遇暴雨襲來,兩人無處躲雨,渾身淋透。龍龍媽媽回來見狀深為感動,終于把孩子交給了她。
2003年11月,80平方米的教室,從南京扛回來的康復訓練器材,4個老師3個學生的宜昌市博愛特殊教育培訓機構,在宜昌點軍悄然成立。沒有鞭炮、鮮花和掌聲,只有他們飽含著艱辛的淚水,還有發自內心的欣慰與堅強。
這是湖北省第二家、宜昌市首家孤獨癥特殊教育機構。冉存英說,拯救兒子星星只是“小愛”,讓更多像星星一樣的孩子有康復希望,能恢復上學讀書,才是創辦“博愛”的初心和目標。
為此,她寧愿走“孤巷”,寧吃萬般苦,也要堅持走下去。
陳昶/圖
三峽商報全媒記者羅文全 葉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