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家堰鄉全貌 傅家堰鄉人民政府供圖
美麗鄉村建設 傅家堰鄉人民政府供圖
傅家堰鄉傳統柑橘產業。 傅家堰鄉人民政府供圖
近年來,傅家堰鄉以提升鄉村人居環境、打造和美鄉村為主線,開展環境美化實踐活動,廣袤鄉村成為廣大群眾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。
“鄰里遇事商量、老人有人守護、黨員活躍一線,幸福感更強了!” 4月4日,“奔跑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”主題宣傳采訪團來到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傅家堰鄉,當地群眾對黨員干部巧用多方機制,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提出評價。
近年來,傅家堰鄉在高水平社會治理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。通過對9村1居的具體事務進行“立體掃描”,暢通村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,讓議事難、辦事難的現象成為歷史,取得了一些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。
共同締造 激發群眾參與活力
傅家堰鄉位于五峰西北邊陲,北與長陽漁峽口交界,西與牛莊鄉毗鄰。精準扶貧期間,全鄉交通事業發展步入了“快車道”。隨著鄉村振興大幕開啟,不少村民提出,希望在家門口修建機耕道路,解決耕作困難的問題,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。
“機耕路不但要建,還要把項目建設得更好,管理得更好。”傅家堰村是全鄉首批“以獎代補”方式推進機耕道建設的試點村之一,一組村民褚萬吉,建成了全鄉第一條“以獎代補”機耕道,建設前他主動聯系沿線3個農戶到自家小院談事,你一言我一語,把修路的時間和參與的方式定了下來。
群眾出工出力,村委會出材料。施工過程中,褚萬吉和鄰居自行協商,相互幫忙。不出一月,一條400米的硬化機耕道建成。由于建設的是自家路,褚萬吉自己投工投勞,不但節約了建設成本,質量監管也格外嚴格。
“以前群眾是‘走路人’,現在都成了‘管路人’。”去年以來,傅家堰鄉修建機耕道1萬余米,未接到1起糾紛調解訴求。傅家堰村黨支部書記張群會談起共同締造,笑得合不攏嘴。“交通建設項目以前是老百姓最不信任、最容易扯皮的事,如今大家共建公管,反倒成了村里最不需要操心的項目。”
“將路修到家就好比給群眾送上了一雙體面的皮鞋,群眾自發地養護道路、收拾庭院、發展產業,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。”傅家堰鄉黨委書記吳林義說,交通的通暢,帶來的不僅是基礎設施的完善,更重要的是通暢了人心,讓群眾在村級事務中“挑大梁”,讓大家自發參與到村級建設。
“同心守望” 厚植基層善治土壤
“還好村干部在監控里看到了母親生病,不然后果不堪設想。”近日,遠在遼寧務工的橋料村村民向青武專程打來電話,致謝村黨支部書記姚雪峰。
此前,向青武70歲的母親獨居在家,天黑了也不開燈,村干部通過“同心守望”的平臺進行日常巡護,遠程語音喊話也不應答??吹竭@一幕,姚雪峰立刻與村醫挎著急救藥箱趕往老人家中,發現老人在家食物中毒已經不能言語,當即進行了搶救。
“有了這個‘千里眼’,老人在家有什么突發情況,都能及時發現。”目前,傅家堰鄉將“同心守望”平臺在全鄉范圍內推廣,已有350余戶安裝雙向語音視頻監控設備,729戶納入平臺集中守望,42名獨居老人安裝一鍵報警器,實現九村一居全覆蓋。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將監控關聯到了自己手機上,通過視頻不僅能看到父母的生活狀態,有的還能看到陪兒女做作業,一解在外游子的牽掛。
“‘同心守望’平臺不但牽連起了在外子女與家鄉的一條線,也串聯起了黨員干部的服務網。” 姚雪峰介紹,通過“同心守望”平臺,網格員每日監控巡查,村干部、公益性崗位人員、鄉賢能人、黨員群眾跟蹤服務,一張覆蓋全村的網格化服務體系網絡隨時待命。
黨員引領 推動鄉村振興結碩果
“自從優化黨小組,村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。黨員聯系群眾全覆蓋,每周開展各種活動,大家的心越走越近、感情越來越濃。”說到村里現在的秩序井然、環境優美、鄰里和睦,姚雪峰表示,這是探索“138紅小堡”取得的新成效。
以橋料村為試點,傅家堰鄉探索“138紅小堡”黨建治理模式。以黨支部為核心,充分發揮黨小組長、“一警三專N員”和公益性崗位三支隊伍力量,打造產業協作、人才吸納、環境整治、文明創建、志愿服務、智慧賦能、民主監督、共建共享八大場景,使黨的組織力顯著增強。
“黨小組是黨組織的最小細胞,是服務群眾、引領群眾的重要平臺。”吳林義介紹,為做實發揮黨小組戰斗堡壘作用的“前沿陣地”和“神經末梢”,提升基層黨建工作質量和成效,傅家堰鄉通過“138紅小堡”黨建治理模式凝聚群眾共識、引導群眾參與、塑造集體意識,一個個充滿活力、和諧善治的鄉村先后展現。(通訊員 茶言 張莉君)